一街一巷一故事,和你細說蓮溪點滴

2017-11-01

位於澳門西北面的新橋區,毗鄰沙梨頭,是傳統的華人小區。閑步其間,偶爾看見一兩幢古樸樓房,散發著懷舊氣息。

 

昔日有蓮溪貫穿新橋居民的日常生活,農民在蓮溪兩旁耕種農作物,漁民在岸上晾曬捕魚器具,求神、占卜等都圍繞蓮溪旁的廟宇,人們生活恬然自得。然而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,這條平靜的小溪被填平,馬路開闢,兩旁居民的生活面貌以及建築物亦隨之變化。但從歷史變遷中散落的斑駁碎片裡,我們還是能尋到一些久遠的故事與回憶。

 

像是這條名為“大纜巷”的巷子,就承載了不少澳門的風土人情。過去澳門漁業興盛,除帶旺造船業外,也間接使打纜行業得以發展。打纜,顧名思義,是指編結繩纜。二十世紀初期,在蓮溪廟前的空地,常見漁民和工人製作纜繩,成品多交至位於下環的山貨店、船具店供銷。打纜工具簡陋,在木架上設置活動鐵鉤,連帶攬手,將麻繩放在鉤架上攪動,將數條幼線繞成幼繩,再將數條幼繩合在一起,繞成粗繩。有時一人在操作絞架,另一人在處理麻線,有時四個人分別操作兩個絞架對著幼繩。

蓮溪廟前的打纜地面積原來很寬闊,後因要開闢鏡湖馬路,便將其一分為二,將打纜地一邊定名為“打纜前地”,另一邊則為如今的“大纜巷”。
 

時代的巨輪總是不等人的,如今打纜業這個老行當早已消失,但大纜巷熱鬧不減,因蓮溪廟、永樂戲院、澳門勞工子弟學校(小學部)皆集於此巷,人流繁多。

 

蓮溪廟又稱蓮溪新廟,始建於清道光年間,內供奉菩薩甚多,香火鼎盛,因其建於蓮溪右側,故名。蓮溪廟在建成後不久遭颱風摧毀,又再重建,光緒年間再經重修後的廟貌保留至今,也是目前區內規模最大、歷史最悠久的民間宗教廟宇。


蓮溪廟創建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。


 

而位於其對面永樂戲院,於1952年落成。當時它不僅是一間為居民提供娛樂場所的戲院,背後還有更深層的意義,那就是它作為激發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陣地,早期放映了大批經典愛國主義影片,於港澳掀起一片觀賞熱潮,滿足了很多愛國人士的渴望。如今同年代的戲院已相繼拆卸或棄置,只有它屹立不倒,是澳門僅存的舊式戲院。寬敞的大堂、高聳的樓底、巨大的磅重機,還有門外的小吃檔,都逐漸成為集體回憶的景象。



老街的故事豈能用三言兩語就說完?

有時間不妨親身來探一探這些小巷角落,

感受舊區韻味。

資料來源:澳門旅遊局、澳門街道網